环球塑化网讯:
东非国家肯雅积极向塑胶污染宣战,去年起以严厉罚则禁止生产及使用即弃塑料袋,措施实行逾1年后成效备受关注。当地官员称,在禁令下遍地塑料袋情况大为好转,有意进一步禁制其他塑胶产品,不过民间则认为当局配套与支援不足,影响民生经济。同时由于邻国未禁塑料袋,走私塑料袋恐削弱禁令成效。
肯雅去年8月28日实施即弃塑料袋禁令,为当地10年来第三度设禁,任何人制造、进口、出售或使用即弃塑料袋即属违法,最高可罚款约16万令吉或监禁4年,罚则堪称全球最严厉。以往肯雅每月使用的塑料袋达数千万计,有当地传媒统计,因禁令被捕人数已超过1100人,包括塑料袋生产商与小贩。
肯雅国家环境管理局执行总监翁加尔(David Ong'are)向《卫报》称,当局目前正展开研究,确认禁令成效,但初步已见正面变化,例如街道上没有塑料袋乱舞,去水管道较少被塑料袋堵塞,人们在塑料袋内便溺后随处丢弃的陋习减少,卫生情况显著改善。放养的禽畜亦较少吃下塑料袋,以往每10只被屠宰的禽畜中有3只肠内有塑料袋,如今已减少至1只。当局未来将着力对付塑料瓶,正与厂商研究由民间管理的回收与循环再造计划。
不少民众对禁令影响生计、带来不便感无奈。首都内罗毕出售炸薯条的商贩埃丝特(Esther)为应付禁令而改用可生物降解的纤维袋,虽然成本较塑料袋贵6倍,但因顾客抗拒加价,政府亦无提供补贴,只能自行消化成本上涨,挤压所余无几的盈利空间,“我不反对禁用塑料袋,但政府应提供便宜的替代品”。有出售汤羹的小贩亦称,要求顾客自携容器而屡遭抱怨。
肯雅塑料袋生产商协会主席马通达(Samuel Matonda)表示,协会八成会员受禁令影响,估计近10万人因而失业。由于禁令几乎涵盖所有包装袋,食品、农产品出口商与药物生产商亦受波及。今年3月,塑料袋生产商Hi-Plast便曾入禀要求政府提供补偿。
马通达承认,塑料袋禁令确实唤起公众关注环保,“我们在禁令生效的6个月内成果可能比以往5年更多”,但他亦认为当局可分阶段执行禁令,不应一刀切全面禁止。目前协会正与政府合作研究豁免条款,并希望透过改善垃圾管理措施减低即弃塑料袋 。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球塑化”的文字报导、图片、音频、美术设计、视频等作品,版权均为“大易有塑”独家所有,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务必请注明来源“环球塑化”,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环球塑化) "的文字报导、图片、音频、视频等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因版权或其它事宜需要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 400-115-2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