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医用装置市场正在繁荣的发展,但是也依旧存在着很多政策上的壁垒以及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这些让跨国的塑料制品企业依旧是处于中国医用塑料市场供应链上的最底层。
最近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医疗科技的贸易展上,很多的跨国塑料制品公司都在频繁的谈到的一点,他们说对于他们的要求甚至是比欧美的标准更加的严格,这也让众多的零部件制造商很难进入利润丰厚的成品或着是OEM领域。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Univac Precision Products Co.Ltd.市场部经理J.Y.Goh表示:"有些产品在美国生产的时候并不需要无菌室的,但是在中国无菌室就是必须的要求。"
著名的导管生产商Optinova公司也曾碰到过中国标准极高的容差要求。Optinova总部是位于芬兰艾兰德岛,其消费者关怀部主管Asa Mattson在9月20日到22日的上海展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表示:"中国对我们的容差的标准甚至高过了欧洲,其实有时候根本没有必要。"
总部位于美国宾州韦恩的Tekni Plex公司苏州厂的营销主管MichaelLou将措词模糊以及迅速实施的标准称做为"拦路虎"。他在提到的特别严格的酞酸盐标准时候,就直接说道:"假如人人都按照这样的标准生产,那么生产这种产品的每家工厂都会倒闭。"
美国医疗设备的设计和生产是分开合规的,但中国的法规却让制造商受到设计有缺陷的产品的影响。
对于外资塑料企业,有效的做法是向客户交付单独的零件,这些通常是大型跨国制造商。他们将这些零件组装成最终的产品,送交中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或者再出口到其它国家。
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坦普的医用模具和代工商MedPlast公司亚洲区销售总监Bill Pan表示:"由于标准限制,我们无法提供成品,只能提供零部件,而我们在欧美市场上都是提供成品的。中国的规定比美国和欧洲更严苛。"
有些塑料企业从事组件组装,例如美国佛蒙特州比索的GW塑料公司,组装用于喷雾器的一次性呼吸装置。
欧洲在华商会9月中旬发表的《2017/2018欧洲在华商业地位白皮书》指出:"许多在欧洲或其它主要市场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的装置,在中国必须进行耗时耗资金的临床试验。"商会希望中国政府制定规章时,接受国际惯例的风险分类和临床报告。
当然,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长期繁荣的中国医疗市场仍然吸引着跨国公司进入。根据展会主办方提供的数据,2010年这一市场容量为1200亿元,到2015年增加到3080亿元。预计到2019年市场可达6000亿元。
GW塑料公司中国区副总兼管理董事Benjamin Bouchard表示:"过去的情况是,中国制造商不愿意支付西方水平的价格,因为总会有中国企业能够给出更加便宜的价格。但现在中国医疗设备厂家意识到,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建立起信誉,我们就是这样的公司。我们认为中国的医疗装置市场机遇巨大。"
对与塑料制品企业来说,潜在客户要求是可以帮助逆向工程去更新现有产品,这便是警钟。Bouchard说:"以前展会上会有人要求生产他们手中的那个产品,我们会说:这是不可以的。我们是不能把从某个产品上面学到的知识直接的移用到另一产品上面。"
一位要求匿名的塑料加工企业的高管,就直接批评了限制他的公司进入中国医疗市场的知识产权的盗版问题。他说:"现在盗版的产品非常的多,很多东西我们根本就不会提供报价的,因此我们对此是非常小心的。"
这家公司一直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从事着模具加工的工作。"有些技术以及模具生产方法,我们是不会与其它公司共享。虽然我们在医疗市场的增长没有预想的快,但是依旧是在增长中。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球塑化”的文字报导、图片、音频、美术设计、视频等作品,版权均为“大易有塑”独家所有,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务必请注明来源“环球塑化”,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环球塑化) "的文字报导、图片、音频、视频等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因版权或其它事宜需要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 400-115-2868